一秒记住【笔趣阁】biquge34567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第458章二婚家庭里的炮灰女儿(22)(第1/2页)
颜炳强和杨秀兰本来还有点担心的,但是元初的班主任做了做他们的思想工作,让他们明白,高二参加高考只是让元初多了一次考试机会,对她的未来没有任何影响,要是她这一次觉得考得不好,还可以接着读高三,明年接着考。
颜炳强问元初:“要是没考好,会不会影响你心态?”
“不会啊,您就当我是排练一次高考。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的。”
颜炳强和杨凤兰看她确实是姿态很轻松的样子,便也笑着加入了支持者行列。
元初高考自然是成功了,摘下了省理科状元的桂冠。
不光高中要庆祝,县里也要庆祝,就连她之前就读的初中,她们老家所在的镇政府,也主动联系她,向她表示祝贺的同时,送上了一些心意。甚至就连市里,也举办了表彰大会,给她发了奖励。
她的身份一下子就水涨船高了。
之前她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女生,没有显赫的家世,也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,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,但是一朝高考成功,她在众人眼里似乎就真的跃龙门了,似乎已经实现了阶级跃升,就连初中、高中的校长跟她说话的时候都隐隐带着一点讨好,已经不是之前老师对学生讲话的那种语气了。
知道了成绩,填报完志愿,接受完各路表彰之后,元初和颜炳强、杨凤兰再次回乡祭祖。这一次,他们不用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了,大大方方的回了老家。
邻居们一听见动静就主动赶了过来,帮忙打扫卫生,在颜家没收拾出来之前,有人从自己家泡了茶端过来给元初一家解渴。好听的话不要钱一样的往外说。
他们并不指望能从元初这儿获得任何实际好处,只是跟高考状元认识、能说得上话,就已经足够让他们高兴了。
有人跟元初说:“最近坐车去县里,一说起咱们这儿,就没人不竖大拇指的,还有人问我,‘你们那儿的孩子是不是都特别聪明,学习都特别好啊?’咱们这儿因为你可是出了大名了。听说今年县一中招生,都对咱们这儿有优待了。”
邻居们有做小生意的、开小店铺的,拿着木板子来找元初帮忙写招牌,要蹭蹭高考状元的福气。
这种小事,元初都没有拒绝。
恰好她确实能写一手好字,又被人好一通夸。
他们在老家待了两天就走了,邻居们过于热情,他们也有点吃不消。
元初一共收到了十多万奖金和资助。她把一半交给颜炳强和杨凤兰存起来,作为她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。另一半她用来炒股。
她用杨凤兰的身份证开了个股票账户,把钱扔进去打滚。
颜炳强和杨凤兰看她做事这么有章程,没有孤注一掷,给自己做好了保障,便默认了她炒股的行为。没说任何扫兴的话。甚至还给她添了点本钱。之前几年,他们俩也攒了一些。就算没有奖金,元初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,他们也出得起。
等到元初启程去京大报到,她账户里的钱已经足够她在京城付个首付买房了。
颜炳强和杨凤兰原本没打算跟她一起去京城,他们来县城陪读,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后勤保障,是为了让她能够吃得好、睡得好,无后顾之忧的把高中三年熬过去,考上个好一点的大学,那他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458章二婚家庭里的炮灰女儿(22)(第2/2页)
在他们看来,考上了大学,以后的人生就算有了着落,怎么着都能找份正式工作,能挣钱养活自己了。
他们从来没想过再跟着孩子去上大学。
而且,她是去京城哎,他们去了那里,肯定就跟两个土包子一样,根本适应不了那边的生活。
元初跟他们说:“京城包容性很高,那是全国的首都,是全国人民都能去的地方。你们就跟我一起去嘛,不然我隔三差五的就回来看你们。”
最后一句算是威胁。颜炳强和杨凤兰担心她真的会这么做,那样会影响她的学业,只好妥协跟她一起去去。
三个人提前了好几天去的。到了那儿先住进了学校的招待所,就在学校里面,干净卫生,价格还可以,而且安全。
住下来之后,元初先找中介看房,她选中了学校附近的一个小区,买了个小三居。
这时候房价不是太高,学区房的价格也不是太离谱,而且还没有限购,买房还是不太难的。房子写了杨凤兰的名字。
这个三居室是二手房,之前一直有人住,做过简单装修,元初也没有再装,主要是没时间,装修了得晾几个月,那这几个月她姥姥姥爷住哪儿呢?总不能一直住招待所吧?虽然她觉得没问题,但她相信姥姥姥爷一定会坐立难安的。
所以,她只是做了打扫,就让颜炳强和杨凤兰入住了。
趁着还没开学,她带着俩人把小区附近逛了好几遍,把这片区域走熟了,知道怎么乘车、怎么打车,怎么买菜,知道从这儿出发怎么去学校。
杨凤兰跟她说:“你不要操心我和你姥爷,不要小瞧我们老年人的生存智慧。我们会一步一步摸索着来,不会贸然做什么事情,我们根本就不会走远。
而且,鼻子底下是嘴,就算是迷路了,还能问呢。我这几天看着,咱们小区里各地口音的人都有,有的好像还是咱们那儿的口音呢。我和你姥爷也会说些普通话,问个路绝对没问题。
实在不行我们还会打110呢,麻烦警察把我们送回来呗。”
元初还给他们普及了一下各种类型的骗局,杨凤兰就更乐了,“没人能从我和你姥爷手里骗走一分钱,你就放心吧。”
开学以后,元初住校。
第二天,系统就跟她说:“他们俩遇上骗子了。”
元初:“……”
系统又说:“他俩还真没上当。”
“什么样的骗子?”
“两个外地口音的人,穿得比较破旧,看着比较落魄,逢人就说他们是来京城找自家孩子的,孩子没找着,俩人没钱了,想要两块钱买点吃的。
他们要的不多,所以上当的人不少。两块钱,给就给了。不过你姥姥姥爷没给。他们俩在外面探索京城呢,背着包,里面装了面包和水。那人要吃的,他们就拿出了两个面包。
那俩人就推脱,说‘我们吃了你们吃啥呀,这面包还挺贵的吧,给我们两块钱买馒头吃就行了’,他俩一听就觉得这是骗子。收起面包就走了。
他们俩还嘀咕呢,真饿肚子的人,给啥吃啥,不可能挑!有面包不吃还非得要钱买馒头,买馒头是假,要钱才是真。”
“不错哟!我姥姥姥爷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嘛。”